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十五篇

2021-10-30 │ 手抄报

白露,这是&ldquo二十四节气第十五节气,秋季第三节气,神月底,一元月初。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的文章15篇 ,欢迎品鉴!

【篇一】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1、今夜明月圆,短信传心愿:愿你一家老小团团圆圆,五湖四海好人缘,爱情甜蜜好因缘,花好月圆有福缘,开心快乐有财源,中秋更是幸福团圆!

  2、明月闪闪挂天边;祝福丝丝在心间;中秋佳节即将到,提前祝你:千好万好事事好,月圆情圆人团圆。

  3、今秋又是月圆时,清风只影度中秋,思念佳人千里外,明月传情表我心。祝你中秋节快乐,人月两圆!

  4、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心中怀念月儿圆,仰观月儿心里甜!

  5、八月十五不送礼,发条短信祝福你,健康快乐唱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还有让我告诉你,财神已经跟随你,钞票珠宝都给你,幸福人生属于你,中秋节快乐!

  6、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愿你的生活就像这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中秋佳节,送上月饼。配料:七克快乐糖,一把关心面,三钱幸运水,用幽默包装,由手机送达。保质日期:八月十五;保存方法:按储存键。

  8、月缺时忆你,月圆时想你。好不容易等到中秋节,就在今晚,我要排除万难抱住你,将滚烫的嘴唇送上去,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开……哇!好香的月饼呀!

  9、丰收这幸福做陷,聚集这快乐做皮,取这天上的月亮为模型,为你做这世界上最为圆满的月饼,希望你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中秋节快乐。

  10、中秋节到了,别忘和家人一起畅饮快乐月光酒,品尝好运桂花饼,倾听团圆海潮曲,观赏平安枫叶舞,享受幸福好日子,收看朋友祝福信:中秋快乐!

  11、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想着远方美丽的你,虽然我很想你,但我不会寂寞,因为我与你在分享同一轮明月。

  12、我用心做两个月饼,一个送给你、祝愿你节日快乐、事事如意、青春美丽,一个送给自己,祝福我认识了你。

  13、祖国江山万里秀,神州大地花似锦。中秋难得好心情,打点行囊去旅行。一路顺风多珍重,收获快乐更尽兴。

  14、红旗飘,精神好,十一假期安排好,休息好,吃喝好,身体健康最是好,欢聚好,沟通好,朋友交情联络好,一条短信一份心意,收到就好,祝你十一快乐。

  15、中秋佳节将来临,出门游子倍思亲。无论你现在在何方,祝你幸福又安康。回家的全家都团圆,在外你也不要闲。拉着朋友凑顿饭,开开心心过一年。

  16、我打八月走过,那等在八月十五的月饼如短信的发送简单而温馨。短信不来,你的月饼不准吃,那悦耳的短信铃声是份亲切的祝福,看完短信吃月饼去吧,中秋节快乐!

  17、一轮明月挂天边,中秋感恩送祝愿,亲爱的客户,值此佳节,祝您全家欢乐团圆,幸福美满,福降门前,好运连连,财神眷恋,四海来缘!

  18、风柔雨润花好月圆,幸福生活好甜!冬去春来似水如烟,一年中秋在眼前!流年不复返,人生须尽欢。中秋快乐!

  19、圆圆的笑脸,写满了喜庆;圆圆的月亮,洒满了吉祥;圆圆的饭桌,张罗着团圆;圆圆的月饼,包裹甜蜜馅;圆圆的祝福,祝心圆梦圆。预祝中秋节快乐!

  20、中秋月如芳,又闻桂花香,盈盈风拂霜,淡淡岁月长。嫦娥舒广袖,花好人长久,玉兔携福至,愿你乐无忧。中秋佳节,举杯邀月,对花饮酒,真心祈祷,遥送祝福,愿你快乐绵绵无绝期,合家幸福永团圆。

【篇二】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有人则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个月中间的一天。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中秋节祝福语

  1、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人虽不至,心向往之。衷心祝愿您和家人团圆美满,幸福安康!

  2、今秋又是月圆时,清风只影度中秋,思念佳人千里外,明月传情表我心。祝你中秋节快乐,人月两圆!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送你一个月饼,无限的思念和祝福尽在其中,中秋节愉快!

  4、风柔雨润花好月圆,幸福生活好甜!冬去春来似水如烟,一年中秋在眼前!流年不复返,人生须尽欢。中秋快乐!

  5、天上最美是圆月,人间最美中秋节。秋水长天共一色,花好月圆思切切。中秋来临之际,愿君幸福无忧烦恼歇。

  中秋节的诗词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旅思》

  台湾民谣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篇三】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名称:九一八事变

  地点:中国东北地区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参战方:日本,中国

  结果:日本获胜

  参战方兵力:中国:160000人

  日本:30000-66000人

  主要指挥官:张学良,马占山,本庄繁,南次郎

  发生时间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发生过程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柳条湖事件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对敌政策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但是,大家也不要过分指责蒋介石,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前,他的主要精力不在日本军队上,因此,为了不至于和日本人闹僵,使自己手忙脚乱分身乏术,才出此下策。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

  “九一八事变”历史图片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篇四】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白露是指天气转凉温度降低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形成的水珠,例如草木早晨会披上露水。白露节气是凉爽季节的开始,白露也是全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俗语说,“白露夜寒白天热”、“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白露节气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由此得名“白露”。白露节气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出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农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这说明白露时白天与夜间的温差很大。

  露是由于气温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白露节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明显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

【篇五】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白露是24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篇六】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100年前,在那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她象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的黑暗,象初升的朝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就有了一群引路人,中华民族就有了更加挺拔的脊梁骨,这个坚强、光荣的集体在黑暗的灰烬中爆出一个崭新的新中国。一百个风雨春秋,一百年的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经历了初创时的艰难、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探索、抗日战争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又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共产党一次次面临历史的重要关头,又一次次实现历史性的抉择。不管是雪山草地大渡河的霏霏雪雨,还是井冈山太行山的腥风血雨,不管是延安窑洞的斜风细雨,还是改革开放的惊风急雨,中国共产党同全国人民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与中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从二十年代走来,驶向一个新的世纪。

  我,生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雨露,度过幸福的童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知识的海洋。在孩提时代,我心目中的党是神圣而伟大,可亲又可爱。我学会唱的第一支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支歌伴随我长大,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当我从一名少先队员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时,共产主义成为我的理想信仰,她犹如心灵的翅膀,催我奋进。

  加入共产党成为我的人生路标,她犹如夜航的明灯、天空的星斗引导我走向理想的彼岸。我默默地为之努力,我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信仰,能使生命充满意义,唯有奋斗,才使生活更加充实。“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想起了慷慨悲歌、从容就义的吉鸿昌,想起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周恩来,想起了蜡炬成灰、春蚕到死的蒋筑英……这一刻我也陡然意识到了为什么要把党比作母亲?因为这一生我将和她同荣辱、共命运。我们的党哺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也曾牺牲了无数的优秀儿女,才使“日月变新天”,如今我们母亲生息之地的繁荣昌盛,我们儿女义无反顾,责无旁贷。

【篇七】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有人则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个月中间的一天。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篇八】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九十五年前,一些伟大的中国人于x南湖的游船上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今天,我们在党的怀抱中幸福地成长。这一政党犹如一座巨大的灯塔,给千百万长期在痛苦中煎熬的人民送来了希望之光,她的建立是快乐的破晓,结束了中国人民受奴役的漫漫长夜。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旧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x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然而千年后,鸦片的雾气腐化了古老的斗志,列强的铁蹄敲碎了国人的旧梦;然而千年后,黑云淹没了月色,雨雪纷纷的袭来,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然而千年后,将军因精忠报国而战死,壮士因舍生取义而自刎,坚船利炮侵入了我们的领土,我们只能任人宰割,无力反抗。岌岌可危的古老民族在默默的哭诉着,继续等待着,等待着……

  可是我们中国终究没有亡,挺过抗日战争,挺过解放战争,挺过三年灾害,挺过十年_,我们不会亡。

  有些人永远无法理解,那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去理解。

  因为总有中国共产党,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时局如何动荡,无论敌人如何强大,她始终坚持着,为了人民的利益,绝不妥协。

  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时刻,撇开成见,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以她独特的战略眼光,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x会议和长征胜利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八年殊死抗战,在解放战争中为了保护人民利益,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同样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艰难过渡,在曲折中摸索前行,经过改革开放,终于使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看到:x南湖的微波,井冈山头的星火已汇成了滔天巨浪,熊熊烈火,席卷了古老的神州大地,生生不息。

  今天,中国共产党经过了九十五年战争与和平的洗礼,已孕育出了激励每一个中国人向前的党魂,党魂将历万代而弥新,堪与日月同争辉。

  党魂,就是党在长征中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从绝望之岭劈下一块希望之石的信念;是党在八年艰苦抗战中,用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大炮的坚韧;党魂,也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美好,苦苦探索、苦苦追寻的执着……

  我相信,一个人,一个民族,得以自立,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少有一点!

  中国共产党,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火药轰鸣着她的坚强和不屈,印刷术里烙着她的光辉岁月。历经风霜雨雪,历经苦难坎坷,祖国母亲用她大步的前行赢得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此刻,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着时代的钟声,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着这个伟大民族的传奇。而党魂已穿越九十五年来到了我们的心中,鼓励我们自立自强,振兴中华。

  “从来都不需要记起,只因为永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特质。我相信我们可以的,是的,我相信。

【篇九】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如果没有了党,那么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在战火中牺牲的英雄人物有许多,如:黄继光、王二小、嘎子……

  我把党比作我的亲母亲,他用乳汁哺育我们长大;她把幸福留给我们,把苦难留给自己。战士们用鲜血赢得了我们新中国的到来。

  在烈火中坚持的邱少云。他为了不暴露同志和集体,让烈火任在自己的身上燃烧,自己却依然纹丝不动,明明知道后面就是小溪,滚进去就可以灭了,但是他不能这样做,他为了“391”高地的胜利,牺牲了自己,他这种可贵的精神不值得学习吗?

  在战火中的孩子,他们没有学校,也没有课桌。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难道我们还不满足么?

  党,你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党啊,你的丰功伟绩将会铭记在人们心中!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为党争光,为党添彩!

  建党100周年手抄报内容:赞美党的句子

  1、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革命的旗帜高高飘扬,伟大的人民不怕风浪,伟大的军队步伐坚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我们向前,祖国要富强,人类要解放,人类要解放!

  2、改革创造大奇迹,中华文明留记忆;发展才是硬道理,祖国翻天又覆地。

  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中华,为万世开太平!

  4、九十载风雨同舟,传承党训,发奋图强,携手并进,开创未来。

  5、我坚信,我们就是沃土里的一颗种子,阳光下的一朵葵花,在党的关怀下,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们将会茁壮成长,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富强。

【篇十】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启了侵华战争的序幕。同时该事件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89年后,上午9点18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员工代表和观众代表等共计18人,在纪念馆集会广场共同撞响和平大钟,缅怀遇难同胞,祈愿永久和平。

  上午10时整,南京市上空也传来凄厉的防空警报声,这一声声的警报也是为了提醒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当天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人流比平常多,不少游客特意选择这个日子到纪念馆悼念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

  中国隆重纪念抗战胜利,除了要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屈辱历史,铭记3500万牺牲英烈,更是向不断针对中国进行挑衅的日本做出正当、强有力的反击,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维护二战反西斯胜利成果的决心和气魄。也在告诫日本,日本的一切狡辩在铁证如山的史实前都是没用的,中国一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明白和平的不易,明白战争的痛苦,但是日本却一次次企图破坏这份平和,中国不惹事,但是中国从古至今都没怕过事。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已经不再是一百年前那个羸弱的中国,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家也越来越富强,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终将实现。

【篇十一】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白露节气到来的时候,正是中国各地大忙时节。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梁和大豆,一些地方开始采摘新棉;同时,要给棉花、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选种留种,及时腾茬、整地、送肥,抢种小麦。华北地区,此时也是秋收大忙季节,各种大秋作物已经成熟,开始进行收获;秋收的同时,还得抓紧送粪、翻耕、平整土地等,及早做好种麦的准备工作。西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西南地区到了白露时节,到处呈现忙碌的景象,因为“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水稻和谷子得抓紧时间收割。晚秋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得加强田间管理,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温霜冻造成危害。华中地区,抓紧时间收割迟、中水稻,夏玉米也开始收获了,棉花也分批采摘,晚玉米得加强水的管理。除此之外,得抓紧时间平整土地,为种麦做好准备,以求来年的丰收。

【篇十二】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篇十三】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一):赏月

  中秋节赏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二):赏月吃月饼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电信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AAAA)建设了厦门博饼民俗园。

  (三):赏月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四):赏月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五):赏月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篇十四】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今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奶奶家过中秋。

  吃完晚饭,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一边聊天,一边耐心等待着那轮圆月的出现。

  “出来了,出来了。”我兴奋地叫了起来。只见那轮明月从房屋背后露出了半张脸,才一会儿功夫就已经升到了半空中,只见那一轮白玉盘似的圆月镶嵌在漆黑而宁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皎洁。柔和的月光从天空泻下来,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洁白的霜,给河面上洒了一层碎银,闪闪烁烁,迷人极了。

  突然,一片云飘来,月亮一下子躲进了云层里,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不肯露面;可过了一会儿,她又从云中钻了出来,脸上露出狡猾的笑容,就像一个顽皮的孩童。看着看着,我仿佛看见了善良的嫦娥,她正深情地凝视着大地,思念着她的后羿。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去世的太奶奶。太奶奶最喜欢我了,在我小时候,她总是抱着我去看桥上那一尊尊石狮子,给我讲它们的故事。那时的我心里是多么得开心、快乐,而她总是笑呵呵地看着我。如果太奶奶在的话,此刻也一定和我们在一起赏月、聊天,那该有多好啊!

  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地吟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来吟诗吧!”突然,我的脑子里冒出来这样一个念头,没想到马上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好啊!”“我先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接道。奶奶思考了一下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爷爷接着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抢道:“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老爸,不要发呆了,轮到你了”“那么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妈妈答不出来了。“淘汰”“奶奶到你了”“嗯,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又是我,嗯……有了,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爸爸蒙住了,眼看时间到了,爸爸急中生智,吟出了这样的诗句:“转缺霜轮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这下却把我给难住了,就在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的时候,忽然灵光一闪,“有了!”“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爸爸听了哑口无言,只好认输了。最终,我赢得了这次比赛,心里甜滋滋的。

  我们欣赏着圆圆的月亮,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快乐地度过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篇十五】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

  89年前的今天

  日本关东军阴谋发动“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东北当局

  奉行“不抵抗”政策

  消极对待日军的挑衅

  致使东北三省沦陷

  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

  89年前

  中华民族经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

  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9周年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卷

  重温这段不可忘却的过去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不仅要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警示世人勿忘战争创伤,更要从往昔苦难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向未来。

九一八事变缅怀先烈手抄报文字内容十五篇

查看更多手抄报相关内容,请点击手抄报
推荐访问:不忘历史缅怀先烈手抄报 勿忘国耻致敬英烈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