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集合14篇

2021-08-29 │ 写作素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的文章14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篇1】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自上映以来,广受好评。影片讲述的是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之后,重新回到工作了13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的故事。在周总理回到延安的22个小时中,看望了曾经的老朋友、老邻居。影片充满着浓浓的人民情怀,体现了领袖与人民的鱼水深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中国共产党始终牵挂着革命圣地延安的百姓,重温《周恩来回延安》,从中感悟共产党员初心。

  严于律己,勤政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周总理的一生,两袖清风,为百姓呕心沥血,重回延安时已身患重症,但他仍记得曾经的邻居,叫得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周总理的袜子打着厚厚的补丁,发白的衬衫领子都快洗破了,身为总理的他并没有“搞特权”,知道百姓还过得艰苦,一定要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周总理为广大共产党员树立了好的榜样。

  立足本职,服务于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想民所想,忧民所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总理带领延安人民撤退时,全力帮助放牛娃找到受惊逃走的牛,他知道,这头牛是牛娃家生活得以为继的希望。危急时刻,周总理不顾自身安危,以百姓利益为先,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初心。

  爱岗敬业,奉献于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周总理回到延安的第一句话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短短一句话话浓缩了多少总理对人民真挚的爱。周总理离开延安前,郝大爷拿出原本攒着七十大寿用的小米送给总理,远道而来为周总理送行的百姓特意带来特产送给总理,总理没法拒绝热情的百姓,但是都折算成钱拿给他们。周总理就是这样,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坚决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要更加兢兢业业,爱岗敬业,不能辜负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奋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初心,即最初的坚守。向前走,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严守道德底线,勿做令人喷饭的事。

【篇2】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周恩来回延安》展现出周总理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而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深情细腻地讴歌出老一辈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连成一线,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看完后,最让我泪目的就是周总理和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场景,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好久,又快又急。周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他们很少能吃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水。

  周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给自己留下的小米,又放回到给总理的袋子中,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得感动连连,泣不成声。

  总理的和蔼亲切,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

  周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

  周总理看望曹奶奶时帮她穿针,把自己的眼镜给曹奶奶带上......

  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细节,在这部影片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了周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民的好儿子,人民的好总理。就像习近平主席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上说的一样:“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他虽然已逝世,但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灵魂将与长存不朽。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人事工作人员,我感到是很光荣的,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无论工作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也要努力坚持,兢兢业业,不负革命先烈的热血。

【篇3】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望往夕峥嵘岁月,今念伟人精神不忘初心。周恩来总理的心怀国家,心系人民,在这部影片中让人不禁泪目。时隔26年重回旧地,周恩来总理满怀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对老区人民的情怀,深切关注延安的发展情况,即使身有重疾却从不懈怠工作。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这样的一个人有怎能不值得我们敬佩呢,影片刚开始时的总理就在处理文件,身体每况愈下却仍坚持工作,会见外宾时,不断用毛巾擦脸,邓小平同志让他多点休息,他却说自己的时间不多,想多做点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共和国政府总理长达二十六年。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他日理万机,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各行各业的发展,各个方面的建设,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总理对延安有着深切的情感,把延安当做自己的家。从1935年红军到达延安到1973年的再回延安。26年啊!在飞机登机梯久久凝望的那一刻,到走时让机长在延安上空再盘旋一圈,影片形象展现了总理对延安的依恋。在枣园的一副副相片,又让他想起一断断往事,心中还记挂着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想去清凉山上为他们扫墓,仍然记得这群延安的人民。不忘当年的老邻居和战友,影片中约老邻居及朋友吃饭,一个个的风卷残云还有老郝的拘束,他们的言语中透露出生活的拮据,让总理感到心伤。原来延安发展的并不好,战争带来的创伤并没修复好,影片中处处有温情和感动,总理的接地气和勤俭节约,不忘关心基层生活。在最后离开时提出发展延安地区生产,希望这片革命老区能改新面貌,但许下的再回来看看的承诺最终没有实现。从延安回来后的2年零4个月后与世长辞。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中国的革命在延安13年,延安对中国的意义重大。周总理希望这个革命圣地能承载着同新中国共同复兴的希望,而现如今的我们可以自豪的同您说,中国及延安终将如您所愿繁荣昌盛。我们青年人承载着民族振兴的希望,周总理19岁时赴日本留学时作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壁破,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他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学习周总理的爱国,为国的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真正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篇4】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还记得念小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课文叫《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时候不懂事,知道的也不多,只知道周恩来总理很受人尊敬。当镜头切换到2019,一部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周恩来回延安》隆重上映,该片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为主线,采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表现手法,透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抚今追昔,每一次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并从中获得砥砺前行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代的长征路没有烽火硝烟,但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周恩来总理对党忠诚、崇尚实干、情系百姓、作风正派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值得深学苦练的“必修课”。

  在《周总理回延安》中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当好“老实人”。“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是周恩来总理的无悔追求,周恩来总理自从投身革命后,为党的事业夙兴夜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立了不朽功勋。影片中,他的亲民爱民举动,无不包含着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传承周恩来总理的忠诚品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给自己的理想信念来一次深刻“体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做到“四个服从”,永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赤子之心,自觉汇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之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

  在《周总理回延安》中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当好“实干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周恩来总理一生坚持求真务实、躬行实践,反复倡导“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新中国成立后,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二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高达十八、九个小时。影片中,在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后,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传承周恩来总理的实干精神,主动到群众中间说“百家话”,做“百家事”,做奋勇争先、激流勇进、披荆斩棘的“实践者”和“改革家”,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谋事,大胆创新干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逐梦前行。

  在《周总理回延安》中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当好“勤务员”。“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周恩来总理始终热爱人民、心系百姓、甘当公仆,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影片中,敌军发动了对延安的进攻,在转移途中,周恩来总理不顾危险,帮助老百姓找回耕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中央领导是人民的大勤务员。”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传承周恩来总理的为民情怀,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工作成效,在为人民服务中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群众中重温初心,在服务群众中坚守使命,在服务群众中汲取力量,为了人民扎根基层、奉献社会。

  在《周总理回延安》中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当好“守门员”。“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周恩来总理一贯反对特权,多次要求自己亲属和身边人做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不能有任何特权思想,更不能谋求特殊照顾。影片中,周恩来总理离开延安时,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他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传承周恩来总理的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的征途中,始终牢记群众意识、规矩意识、廉洁意识,不占群众一分一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时刻反躬自省“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手中权力“从何来、为谁用、如何用”,始终用好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体恤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篇5】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了帮助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深化思想,《党建》杂志社组织集中观看优秀国产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并同步召开以“弘扬周总理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作品研讨会。作为杂志社的一员,我全程参加了观影活动和研讨会现场,在历史真实、影像丰富、情感充沛的“一场生动的党课”中,思想受到极大震撼,情感受到极大冲击,灵魂受到极大洗礼。

  初心,是对人民的念念不忘。周总理身在中南海,但心中装着人民,满满地全是人民,对延安人民更是念念不忘。影片的开头,当越南代表团提出要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一下子勾起了周总理对延安的回忆,这份回忆也一下子激荡了他想回延安去看看的感情涟漪。当周总理与毛主席说起这个想法时,两位伟人高度一致地表达出同样的情感:阔别延安23了,真想念延安的人民啊……正是周总理对延安人民的念念不忘,使他对当年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几十年不曾忘记,一直刻在心中最深处。影片中,周总理到达延安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吃饭,急切地想与他们见见面、叙叙旧。当总理一一同他们亲切地握手,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时,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激动万分,也是惊呆了,当时就由衷地感叹:“周副主席,您还记得我的名字啊……!”周总理肯定是记得的呀,永远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总理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二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于都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动情地说:“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及河北阜平、福建古田、山西吕梁等多个革命老区,每一处足迹、每一个镜头都记录下“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总书记与老区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现今,人民依然是我们党最大的靠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紧紧地装在心中、高高地举过头顶,作为共产党人“初心”的底色用心呵护、精心保养、全心坚守,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诚之情,以“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为出发点,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

  初心,是对人民冷暖的牵肠挂肚。周总理身为大国总理,日理万机,但人民的总理心头永远牵挂着人民的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担心着人民群众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影片中,当周总理发现当年延安的老乡亲仍然还吃不饱饭、生活仍然十分艰辛时,眼中噙满了泪水,脸上写满了愧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闪回”着当年延安人民的小米饭、延河水养育了红军、养育了党……当看到一个大国的总理为了人民的“饭碗”如此悲情、为了人民的疾苦如此伤怀,怎不让人对伟人的人民情怀、人格魅力深深敬仰!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牵肠挂肚,是具体到一人一事一物的,真实、真情、真心。影片中,带给观众巨大情感冲击的一个画面,是周总理悄悄去看望当年的曹大姐。周总理心中永远惦记着当年的曹大姐,曹大姐心中也永远惦记着当年的周副主席,正是当年曹大姐家的一碗小米饭连接了深深的鱼水情、永远的人民情。时光可以流逝,这份真情永远留驻心间。当曹大姐看到周总理苍老了、消瘦了,还是跟当年一样的真情,要拿出珍藏的几个鸡蛋给总理补补身子。当周总理看到曹大姐生活还非常困难时,执意让曹大姐留着自己吃。就在这时,曹大姐一句“周副主席跟我们生分了……”,一瞬间,总理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情感波涛,泪光闪闪,与曹大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无言,却是力量无边。周总理最怕的就是句话呀,因为,在总理的心中,人民的分量最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探访村里的特困户施齐文家。他走进两位老人睡觉的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还走进猪圈看老人家里养的两头猪。施齐文老伴用苗族话主动问起:“怎么称呼您?”总书记向大妈介绍自己“我是人民的勤务兵”……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从下乡知青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人民公仆的初心,把人民时刻牵挂在心中,并把关心群众落实在行动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公仆之路。今天,人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条件也大大改善,但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永远在路上,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群众的贴心人,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

  初心,是对人民好日子的矢志追求。周总理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奋斗不息,鞠躬尽瘁,他生前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应当为党工作。”影片全面、真实地反映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片中总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细腻、深刻、立体地表现着他的内心活动与情感波动,总理的每一次情感爆发无不冲击着观众的心弦,总理的每一次噙满泪花无不带动着观众泪流满面,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关于周总理人民情怀的写意史诗,为观众留下了久久的回味、长长的怀念……影片结尾处,周总理与地委同志们在饭桌上“立军令状”那一幕,把总理的初心与使命彰显得淋漓尽致、推向高潮,也看得观众无比心痛,要知道总理因病是滴酒不能沾的,这也是邓大姐在北京一直担心和叮嘱的。当总理举起酒杯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伟人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勇担当的使命、为民忘却自我的伟大人格的光芒四射,这光芒,映红了延安宝塔,映红了延河水,映红了延安人民的心。让观众无比欣慰的是,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报告周总理:今日的延安,如您生前所愿!2015年农历腊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亲切看望父老乡亲。此次到延安,总书记一个重要目的是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调研,他亲自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延安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打响了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19年5月7日,新华社消息,“革命圣地告别绝对贫困”!脱贫的欢呼声响彻延安的山山峁峁,也响彻在全中国的角角落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对人民的好总理的最好回报,也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篇6】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文章,还是一部部经典的电视影片,亦或是口口相传的故事,都令这位伟人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的《周恩来回延安》,影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深重历史使命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展现了周恩来总理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永远奋斗的崇高精神。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真实的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周恩来总理在身患重症的情况下,仍然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的生活,追忆往日的艰苦岁月,记得是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的革命。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曹大娘家中,周恩来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延安的老百姓主动前来把陷入泥潭的车抬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总理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周恩来总理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恩来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让人们明白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

  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一面: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了,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如此感人温馨的生活细节,电影中不胜枚举,一闪而过的镜头,在方方面面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朴素、平易近人。

  “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不忘初心,方能砥砺作为;践行使命,方能再创辉煌。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电力行业更应该传承周恩来总理砥砺前行、永远奋斗的崇高精神。在永葆初心,践行使命的道路上更要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发挥出电力行业的优良作风和榜样作用。

  周恩来一生受人敬爱,看《周恩来回延安》便更清晰知道内里原因,因为他爱人民,心中永远有人民。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我们每位电力党员同志都要始终铭记住我们党的建党初心,勇于承担责任和使命。将周恩来总理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铭记于心,心中永远有人民,只有铭记初心,才能把我们党绘制的十九大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的现实。

【篇7】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影片中,1973年6月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尽管总理在延安停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2小时,但依然有忙不完的工作、操不完的心,和流不完的泪。他拜访乡亲,嘘寒问暖,当看到乡亲们还生活困难的时候,他潸然泪下满心愧疚。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的这22个小时里,一个个温馨朴实的细节,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被真实呈现了出来,无一不打动观众的心灵。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周恩来回延安》重温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通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22小时与乡亲群众的深入接触和交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并激励当代的年轻人们要学习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精神,具有非常高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周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和旗帜,《周恩来回延安》将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伟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困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同时也提醒全党要努力践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作为一颗小小的在审判机关工作的螺丝钉,我觉得自己足够幸运能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并亲历了伟大的变革——司法体制改革。作为亲历者,我见证了梨树法院全体干警如何上下一心、坚定法治信仰,做公正司法的守护者。在梨树法院,不忘初心的缩影就是那些将纷繁琐碎的工作做到极致,传递司法公平正义声音的法官们;就是脸露疲惫却依旧忙着协助法官进行起草法律文书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们;也是披星戴月、战严寒、斗酷暑,啃下了无数硬骨头的执行干警们;更是坚守法院安保一线的司法警察们。

【篇8】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上周末,我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影片将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时期很好地呈现了出来,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该片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革命历史巨制,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由吴卫东和著名演员刘劲共同执导,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演技派演员共同出演。

  影片中,1973年6月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尽管总理在延安停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2小时,但依然有忙不完的工作、操不完的心,和流不完的泪。他拜访乡亲,嘘寒问暖,当看到乡亲们还生活困难的时候,他潸然泪下满心愧疚。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的这22个小时里,一个个温馨朴实的细节,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被真实呈现了出来,无一不打动观众的心灵。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周恩来回延安》重温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通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22小时与乡亲群众的深入接触和交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并激励当代的年轻人们要学习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精神,具有非常高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周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和旗帜,《周恩来回延安》将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伟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困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同时也提醒全党要努力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颗小小的在审判机关工作的螺丝钉,我觉得自己足够幸运能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并亲历了伟大的变革——司法体制改革。作为亲历者,我见证了梨树法院全体干警如何上下一心、坚定法治信仰,做公正司法的守护者。在梨树法院,不忘初心的缩影就是那些将纷繁琐碎的工作做到极致,传递司法公平正义声音的法官们;就是脸露疲惫却依旧忙着协助法官进行起草法律文书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们;也是披星戴月、战严寒、斗酷暑,啃下了无数硬骨头的执行干警们;更是坚守法院安保一线的司法警察们。

  岁月流痕中,梨树法院建院时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法官如今已是满头银发;最初的审判法庭从简陋的小桌、方凳变成了宽敞庄严的法台法椅;曾经的大檐帽和肩章演化成现今更能体现法官职业特色的法袍和法徽;如今的小院落也即将盖起气势恢弘的审判大楼……但永恒不变的是,梨法人司法为民的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崇法护法的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篇9】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观看《周恩来回延安》后,被周总理的情怀深深的打动,他作为我党的核心领袖在回到革命老区面对曾经一起战斗过的乡亲们的内心世界。更是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作为共产党员的代表,周总理在身体状况已经很不理想的情况下依然回到延安,追忆过去的革命岁月。也是更加的启发了我们要学习这种为了人民为了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精神,投射到我们目前的工作中,更多的要发挥党员先进性的作用,以小见大,贯彻三个云集的精神,励志成为为国为党为企业而奋斗的合格共产党员。

  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开始去看这个影片是抱着任务的态度去的,但是没想到是我看得最认真的电影之一,全程都没怎么看手机,昨晚部门聚餐,我讲了几个场景给同事们听,好几个同事都热泪盈眶,我觉得这部电影值得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去看,当时看完我也这样发圈呼吁了,包括我们的子女也应该去看看,了解历史,像伟人的优秀品质学习。

  电影中,比较深刻及感动的是总理几番眼睛湿润的镜头,无需任何言语,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对人民的深情。党的奋斗历程需要铭记,党的奋斗精神需要传承,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更要永远不忘历史,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篇10】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一直为后世所景仰。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聚焦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6月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至诚至真的深厚情感。这部影片自5月公映以来,便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及观众的热议,让人们对周恩来总理产生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周恩来总理20多年后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特别令人感动”“这部电影饱含浓浓深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这部电影呈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影片中展示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令人动容”等好评,让这部电影备受大众关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为主线,用小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表现手法,透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纷纷请周恩来总理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飞机穿越云层,周恩来总理透过舷窗望着陕北大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飞机,时隔二十六年之后重回这片热土,周恩来总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只为当车队驶过时能够看见周恩来总理。这个细节生动体现出延安老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也是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缩影。在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周恩来总理的足迹遍及南关招待所、中共七大会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寺等处,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在周恩来总理的追忆中变得愈发清晰。在南山招待所送别奔赴前线的战友,在枣园参加纺线比赛,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回忆中共七大开会的场景……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让影片的历史感愈发厚重。

  在延安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中,影片着重刻画了周恩来总理与老百姓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深情。1947年3月,敌军发动了对延安的进攻。在转移途中,周恩来不顾危险,帮助老百姓找回耕牛。1936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临危受命前往西安,骑马途经一位姓曹的老百姓家时,最难忘记的是喝小米粥的情形。在1937年的劳山遭袭事件中,警卫员为掩护周恩来而不幸牺牲,周恩来回到延安后一直念念不忘,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警卫员在清凉山上的坟墓找到……影片高度还原了这段历史,让观众深刻理解了周恩来同志与延安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含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恩来总理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又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恩来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延安的老百姓主动前来把陷入泥潭的车抬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总理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周恩来总理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恩来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小切口体现出大情怀,让人们明白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一面: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了,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采取多个时空的交相呼应,展现了周恩来同志为了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魅力,刻画了延安老百姓、知青等人物群像,最后又通过新时代延安繁荣发展的影像,让现实与历史相对照,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不变初心。据了解,为了平实鲜活地再现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的点点滴滴,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影像史料,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召开座谈会与专家进行细致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身兼导演和演员身份的刘劲介绍说:“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将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不论历史走多远,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始终不变。与周恩来同志相关的影视作品有《周恩来》《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周恩来在重庆》等。抚今追昔,每一次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能获得砥砺前行的力量。

【篇11】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一直为后世所景仰。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聚焦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6月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至诚至真的深厚情感。这部影片自5月公映以来,便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及观众的热议,让人们对周恩来总理产生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周恩来总理20多年后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特别令人感动”“这部电影饱含浓浓深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这部电影呈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影片中展示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令人动容”等好评,让这部电影备受大众关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为主线,用小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表现手法,透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纷纷请周恩来总理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飞机穿越云层,周恩来总理透过舷窗望着陕北大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飞机,时隔二十六年之后重回这片热土,周恩来总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只为当车队驶过时能够看见周恩来总理。这个细节生动体现出延安老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也是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缩影。在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周恩来总理的足迹遍及南关招待所、中共七大会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寺等处,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在周恩来总理的追忆中变得愈发清晰。在南山招待所送别奔赴前线的战友,在枣园参加纺线比赛,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回忆中共七大开会的场景……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让影片的历史感愈发厚重。

  在延安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中,影片着重刻画了周恩来总理与老百姓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深情。1947年3月,敌军发动了对延安的进攻。在转移途中,周恩来不顾危险,帮助老百姓找回耕牛。1936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临危受命前往西安,骑马途经一位姓曹的老百姓家时,最难忘记的是喝小米粥的情形。在1937年的劳山遭袭事件中,警卫员为掩护周恩来而不幸牺牲,周恩来回到延安后一直念念不忘,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警卫员在清凉山上的坟墓找到……影片高度还原了这段历史,让观众深刻理解了周恩来同志与延安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含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恩来总理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又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恩来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延安的老百姓主动前来把陷入泥潭的车抬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总理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周恩来总理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恩来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小切口体现出大情怀,让人们明白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一面: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了,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采取多个时空的交相呼应,展现了周恩来同志为了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魅力,刻画了延安老百姓、知青等人物群像,最后又通过新时代延安繁荣发展的影像,让现实与历史相对照,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不变初心。据了解,为了平实鲜活地再现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的点点滴滴,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影像史料,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召开座谈会与专家进行细致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身兼导演和演员身份的刘劲介绍说:“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将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不论历史走多远,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始终不变。与周恩来同志相关的影视作品有《周恩来》《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周恩来在重庆》等。抚今追昔,每一次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能获得砥砺前行的力量。

【篇12】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走进影院,去重温一代伟人的感人历史。影片讲述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短暂的22小时,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影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同时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应该去了解这段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

【篇13】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望往夕峥嵘岁月,今念伟人精神不忘初心。周恩来总理的心怀国家,心系人民,在这部影片中让人不禁泪目。时隔26年重回旧地,周恩来总理满怀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对老区人民的情怀,深切关注延安的发展情况,即使身有重疾却从不懈怠工作。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这样的一个人有怎能不值得我们敬佩呢,影片刚开始时的总理就在处理文件,身体每况愈下却仍坚持工作,会见外宾时,不断用毛巾擦脸,邓小平同志让他多点休息,他却说自己的时间不多,想多做点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共和国政府总理长达二十六年。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他日理万机,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各行各业的发展,各个方面的建设,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总理对延安有着深切的情感,把延安当做自己的家。从1935年红军到达延安到1973年的再回延安。26年啊!在飞机登机梯久久凝望的那一刻,到走时让机长在延安上空再盘旋一圈,影片形象展现了总理对延安的依恋。在枣园的一副副相片,又让他想起一断断往事,心中还记挂着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想去清凉山上为他们扫墓,仍然记得这群延安的人民。不忘当年的老邻居和战友,影片中约老邻居及朋友吃饭,一个个的风卷残云还有老郝的拘束,他们的言语中透露出生活的拮据,让总理感到心伤。原来延安发展的并不好,战争带来的创伤并没修复好,影片中处处有温情和感动,总理的接地气和勤俭节约,不忘关心基层生活。在最后离开时提出发展延安地区生产,希望这片革命老区能改新面貌,但许下的再回来看看的承诺最终没有实现。从延安回来后的2年零4个月后与世长辞。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中国的革命在延安13年,延安对中国的意义重大。周总理希望这个革命圣地能承载着同新中国共同复兴的希望,而现如今的我们可以自豪的同您说,中国及延安终将如您所愿繁荣昌盛。我们青年人承载着民族振兴的希望,周总理19岁时赴日本留学时作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壁破,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他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学习周总理的爱国,为国的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真正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篇14】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

  近期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在1973年时已经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并与延安人民同吃同住22个小时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影片主题,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与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周恩来回延安》这部作品主要以周恩来总理的个人视角以及感情动线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和时空的转换表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影片中的“延安精神”让人难忘,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以及当下的延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的同时遥望未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激励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奋斗崛起之路。

  影片中饰演周恩来总理的刘劲老师扮演周恩来总理二十余载,在这部影片中更加的惟妙惟肖,他将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是以及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与延安百姓一同吃饭的场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周恩来总理知道延安老区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还很少能吃到这样的小米饭,总理眼中噙满了泪水,这样的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精神让人难忘。

  这部电影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周恩来总理这样的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为国为民的精神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再现了珍贵历史的同时也细腻的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伟人形象,影片中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观看《周恩来回延安》电影后,让我深刻的折服于周恩来总理的伟岸形象和人格魅力,也被延安百姓的善良淳朴所感动。在了解历史和走进伟人的同时激励自己,片中表达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优良作风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观众去体会和学习。(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

周恩来回延安的观后感集合14篇

查看更多写作素材相关内容,请点击写作素材
推荐访问: